香港快時尚文化的盛行加速了紡織品消費週期,市民年均棄置數萬噸舊衣的現狀,已形成顯著的環境負擔。舊衣回收作為資源循環的關鍵節點,不僅能減少堆填區壓力,更可推動可持續消費模式。當前機制雖逐步完善,但公眾參與度不足與系統性瓶頸仍待突破。本文將剖析本地舊衣回收體系的多維發展現狀、結構性挑戰及創新轉型路徑。
香港舊衣回收現況

- 政府主導:環保署「綠在區區」計劃在全港設立便民回收點,形成基礎設施骨架;
- 社企創新:非營利組織如Redress與綠領行動專注於衣物升級再造,開發創新用途;
- 品牌參與:國際品牌如H&M、UNIQLO推出「以舊換新」計劃,回收率顯著提升;
- 二手經濟崛起:Carousell等平台使個人轉售量有所增加,顯示消費端行為模式轉變。
香港舊衣回收的挑戰
1. 技術層面的雙重困境
混紡材質的分離技術成本高昂,例如聚酯棉混紡需化學解聚與機械分揀並用,導致處理成本顯著增加。同時,相當數量回收衣物因污損或品相問題,需進入纖維破碎再生系統,經濟效益大幅降低。
2. 市場供需結構失衡

儘管二手平台交易量增長,但僅少數市民願購買二手服飾。此外,本地缺乏規模化分揀中心,多數回收衣物需轉口至東南亞處理,衍生跨境運輸的碳足跡問題。
3. 政策與產業協同缺口
現行回收體系未建立生產者責任制,品牌商參與多限於自願性質。出口導向的處理模式雖緩解本地壓力,卻可能衝擊接收地的本土紡織業。
舊衣回收的未來趨勢
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
香港紡織業正透過技術革新突破傳統回收限制,例如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研發的AI光譜分揀系統,能快速辨識衣物纖維成分,大幅提升分類效率。與此同時,化學解聚技術的進步,成功將混紡布料分解為可再利用的基礎原料,為閉環生產模式鋪路,讓舊衣物料能重新投入紡織供應鏈。
循環經濟生態建構
產業界與政策端雙軌並進,催生新型商業模式與制度框架。企業如UNIQLO推出「月費制工服租賃」服務,透過產品服務化延長服裝使用週期;政府則規劃「紡織品綠證制度」,強制企業標示產品再生材質比例,促進供應鏈透明化。這兩股力量共同構築「生產-消費-再生」的循環生態系。
公民參與的系統化賦能
從教育到社區行動,全民參與機制逐步成形。職業訓練局將開設紡織品循環專業課程,培育產業所需技術人才;基層則透過「修復工作坊」傳授縫補技巧,讓市民親手賦予舊衣第二生命。這種「專業培訓+大眾實踐」的雙層策略,系統性提升社會對衣物生命週期的管理能力。
結論

香港舊衣回收體系的轉型需以階段性策略推進:短期聚焦強化基礎建設,透過升級分揀技術與實施生產者責任制,為產業建立可操作框架;中期則需打通再生材料供應鏈,培育從回收、處理到再製的市場機制,創造經濟誘因驅動循環模式;長期目標在於重塑社會認知,透過教育推廣與文化浸潤,將「惜物延壽」內化為大眾生活習慣。
當技術基建、市場機制與公民意識形成三維支撐,結合政府政策引導、企業ESG實踐及社區參與能量,香港有潛力打造紡織品全生命週期管理典範,為亞洲都市的可持續轉型提供可複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