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大力推動「綠在區區」社區回收計劃,回收點數量由 2023 年 250 個急增至2025 年超過 800 個,涵蓋 12 個環保教育站、82 個設於公共屋邨的便利點,更首創晚間流動回收服務方便上班族。這種「落樓就回收」的便利性直接推動成效,2024 年回收量達 41,800 公噸,較前年急升近六成,智能廚餘桶單日處理量更在半年內由 44 公噸躍升至 74 公噸。
智能系統結合夜間服務 突破回收樽頸
針對港人生活節奏,環保署在觀塘、深水埗等人口密集區試行晚間回收流動點,下班後三個小時的彈性時段吸引逾萬人次參與,成功收集 46 公噸回收物。配合全港超過90 組智能回收箱的 24 小時運作,以及回收便利點服務時間延長至朝八晚九,形成全天候回收生態圈。這種「科技+人性化」設計,令公共屋邨回收參與率在 2024 年突破七成。

紙包盒回收成新亮點 電腦設備納入體系
除了傳統廢紙膠樽,計劃特別加強處理紙包飲品盒與電腦回收。全港57個高使用率屋邨加裝智能回收桶,專門處理複合材質包裝。在電子廢物方面,電腦及通訊產品回收計劃擴展至路由器等新型設備,2025 年更與慈善機構合作轉贈翻新電腦,既減少堆填區壓力亦推動數碼共融,體現「轉廢為寶」理念。

都會固體廢物量三連降 廚餘減幅最顯著
環保署數據顯示都會固體廢物棄置量自 2021 年起連續三年下降,2024 年日均量較高峰減少 7.5%。其中家居廚餘減量達 12.6%,超市與街市引入「碳中和約章」後,工商廚餘回收量增加四成。這種減廢趨勢與全港 740 個智能廚餘桶網絡直接相關,部分屋邨更實現廚餘回收覆蓋率九成。
私人屋苑簽約率四成 政商民協力邁向減碳
《減廢回收約章》推出半年吸引 826 個私人屋苑簽署,覆蓋 70 萬住戶。簽約屋苑需定期公開回收數據,並確保回收物交予認證處理商。這種透明度機制配合「綠展隊」社區教育,令塑膠回收純度提升至 85%。環保團體指出,完善的社區回收系統已使香港人均碳排放量減少 2.3%,為 2050 年邁向碳中和奠定基礎。
現時全港超過 500 個收集點覆蓋八成人口,預計 2025 年首季將擴至 800 個。雖然面臨回收物分類精度與後端處理配套等挑戰,但透過官商民三方協作,香港正逐步實現「減廢不減生活質素」的永續城市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