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現象日益明顯,有關政府、社會及業界對「老年退化與社區照顧服務的發展」問題均予以高度重視。現時,不少長者在生理機能與自理能力逐漸退化的同時,亦面臨著生活質素、醫療照顧及社區支持多方面挑戰。如何有效發展社區照顧服務,以協助長者維持自主愉快的晚年生活,成為公共政策領域及民間關注的焦點。
人口老化與退化特徵
隨著本港長者人口持續上升,長者常見老化徵狀如行動不便、視力衰退、慢性疾病及認知功能下降等愈見普遍,其中白內障手術已成不少年長者日常醫療需求。退化過程往往影響長者在家居及社區的自理能力,包括盛行的膳食調配困難、服藥管理、甚至社交退縮與情緒波動。這些問題不只關乎個人健康,更牽動家庭照顧者及整個社區的支援配套發展。

現行社區照顧服務模式
政府一貫推行「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政策基調,近年提升並擴闊多類型社區照顧方案。社區照顧包括家居服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綜合家居照顧服務等,為體弱或缺乏家庭支援的長者提供膳食代備、康復訓練、藥物管理、社交活動及心理關懷。各區關愛隊及非政府機構則協助探訪獨居或雙老住戶,安裝緊急召援系統,轉介合適支援,讓長者安享社區生活。資助服務券的申請資格及程序逐步簡化,合資格長者可根據個人需要,靈活選擇所需照顧服務組合,提高整體照顧效率。
面對的困難及挑戰
社區照顧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輪候名額長期短缺,覆蓋面仍有待加強。部分長者因健康急速惡化、家庭支援薄弱等情況,未能充分受惠於社區照顧,需轉入院舍安老服務。現時政府已預留大量經常開支,並推動一站式長者資訊支援平台、24 小時專線、照顧者津貼及日間暫託網絡,減輕照顧家庭的壓力,同時推動樂齡科技創科應用,改善長者起居安老條件。但服務質素、專業人手培訓、資源調配及跨部門協作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創新與未來展望
近年「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及院舍券等資助模式進一步擴充,期待鼓勵長者自主選擇合適的家居及中心照顧方案。隨著科技及智能家居的發展,本港安老服務正邁向以數碼工具強化監護及支援的模式,減少白內障手術後回家不便等健康障礙。此外,建立長者共融社區,讓弱勢及缺乏支援的銀髮族獲得更多權益,提升老年生活質素。社區照顧網絡的可持續發展,需依賴跨界專業合作、適時政策檢討及居民共同參與,方能協助長者尊嚴地老化,並促進社會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