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自2017年起推動「走塑」政策,外賣文化正經歷深刻轉變。這場綠色革命不僅是政策層面的革新,更是社會生活模式的重塑。透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社會活動,香港逐步減少即棄塑膠的使用,推動可持續發展。
政策演進與階段性成效

香港推行「外賣走塑餐具先行」計劃,透過獎勵減少即棄餐具使用。隨後,推出「走塑有賞」活動,結合電子印花與回收網絡,進一步擴大推廣。立法管制方面,實施即棄塑膠餐具管制,酒店同步限制免費供應樽裝水。許多食肆顧客選擇不使用即棄餐具,部分餐廳完全停供。政府場所率先示範,逐步淘汰膠飲管與發泡膠餐盒,為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榜樣。
此外,政策的推動也促進了環保意識的提升。公眾對於減少塑膠垃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開始主動選擇環保的生活方式。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餐飲業,也影響到了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外賣文化的轉型陣痛

替代品的實用性問題引發社會討論。紙製餐具遇湯水軟化、木製餐具成本較高等問題,中小型食肆面臨成本上升壓力。環保餐具進價較高,成為轉型的挑戰。然而,許多消費者因環保餐盒而增加訂購頻率,顯示出社會對綠色生活的支持。這種支持不僅來自於消費者的選擇,也來自於企業的創新應對。
企業在面臨成本上升時,開始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推出可重用餐具租賃服務,或者開發更實用的環保餐具。這些舉措不僅減少了垃圾,也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產業鏈的綠色機遇
環保餐具研發熱潮興起,創新產品如植物纖維餐盒、矽膠摺疊餐具等湧現。大型餐飲集團投入可重用餐具租賃系統測試,推動可重用餐具回收計劃。這些舉措不僅促進了產業的綠色轉型,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透過這些努力,「走塑」從法規要求昇華為社會共識,成為香港減碳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循環經濟模式的推動也為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透過回收和重用,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減少了浪費。這種模式不僅適用於餐飲業,也可以延伸到其他行業,推動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