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長者或年輕人,良好的口腔健康都是身體健康的基礎。牙齒不僅負責飲食咀嚼,更直接反映個人形象與社交信心。如果忽略日常護理,蛀牙、牙周病等問題隨時困擾生活,掌握合適的牙齒保健方法,才能保護牙齒健康。
正確刷牙技巧的重要性
不少市民認為早晚刷牙已算足夠,其實刷牙的方式至為關鍵。有研究提到,市民每日用含氟牙膏刷牙最理想,每次不少於兩分鐘。刷牙時要確保前後、內外及咬合面等牙齒表面都清潔,包括牙縫與牙齦邊緣位置。建議使用中等硬度牙刷,選擇小頭設計易於操作,而且牙膏用量以黃豆大小即可,每三個月更換牙刷能減低細菌滋生。
齒縫清潔及輔助護理工具

刷牙外,善用牙線或牙縫刷可有效清除夾於齒縫的食物殘渣,防止蛀牙和牙周炎。香港衛生署及多個專業機構均強調牙線在牙齒保健中的作用,建議習慣每晚清理齒縫。不少人忽略舌頭清潔,舌苔積聚亦會影響口氣,故適當舌刷同樣不可或缺。如使用漱口水,宜選不含酒精成分,減少對口腔黏膜刺激。
飲食習慣與牙齒健康
口腔健康與飲食緊密相關。攝取過多糖分或經常飲用酸性飲品會增加蛀牙風險,市民宜減少汽水、糖果與零食的攝取,並且餐後及早清潔牙齒。吸煙亦是牙齒疾病主因之一,會加速牙齦萎縮和染色。均衡飲食能有助牙齒發育及修復,含氟飲用水或補充劑可進一步降低蛀牙機會。
長者及特殊人群護理建議

對於長者及特殊需要人士,牙齒護理尤為重要。香港關愛基金長者牙科服務鼓勵長者每六至十二個月接受專業牙科檢查,包括洗牙、補牙等基層服務。牙醫會按臨床需要建議杜牙根等專業治療,以保存齒質及口腔功能。長者可善用醫療券參加不同健康檢查及增值服務計劃,達至早發現早治理的目標。
定期檢查與良好護理習慣
每年定期牙科檢查可及早發現牙齒及牙周問題,不但減低日後治療負擔,更提升整體健康。香港牙科專業持續推廣口腔健康教育,衛生署及非政府組織主動於社區推廣正確刷牙、使用牙線及定期檢查的知識。從小養成良好護理習慣,能夠長遠維持亮麗笑容,減低蛀牙及牙周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