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市民對減少塑膠使用的關注大幅提升,這不僅僅是跟隨潮流,而是對日常生活健康以及社區環境質素的深切考慮。日常生活隨手取得的塑膠產品,其實潛藏不少健康隱患。根據《香港01》報道,市面一隻茶包可能已經含有高達 116 億粒微塑膠,而一支樽裝水平均亦含有近 9 萬粒微塑膠,這些物質會經飲品、食物進入人體。[1]微塑膠會積聚於人體內,一旦長期攝入,或對消化系統造成損害,甚至有致癌和影響內分泌的風險,長期腸胃不適的人士及早做胃癌檢查,確保健康無虞。
減塑不止是環保,健康同樣有份

很多人以為減塑純粹為環保,其實對健康都有明顯益處。社區減塑行動,包括轉用自備購物袋、水樽、減少即棄餐具、推動分類回收,這些小改變,有助減少塑膠堆積,從源頭減少垃圾。減塑做得好,可以減低積水及雜物堆積機會,這些地方容易滋生蚊蟲和細菌,令社區傳染病風險提高。尤其在潮濕季節,減低積水代表減少登革熱和腸胃炎等疾病發生。有部分人士長期攝入微塑膠後腸胃不適而要服藥,胃藥作用有限,從源頭減塑、食物選擇健康,腸胃問題自然減少。
本港減塑措施的多元實踐
香港推動減塑並非單憑立法,例如膠袋徵費推行後,市民習慣自備購物袋,學校及企業亦積極舉辦無塑活動及回收計劃。不少社區中心設有「水樽借用計劃」或「共享餐具」,促使市民於外出時減用塑膠用品。一些屋苑內的居民自發成立減塑小組,於日常垃圾分類時有意識地減少塑膠廢物的產生。相關實踐案例不僅提升回收率,也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合作和溝通,建立守望相助的社區氣氛。

面對困難與未來展望
減塑推行過程或會遇上舊式店舖包裝模式難以即時轉變,以及回收系統有待完善等困阻。本港各區社區在實踐時持續摸索改善,例如透過「回收獎賞計劃」,鼓勵居民主動分類廢物,或於屋苑引入智能回收機,加強回收配套。部分社區於參與減塑比賽後,居民間互動增加,即使受到挑戰,亦能協力商討解決方案,這些經驗為未來優化減塑措施提供方向。
由個人至社區共同推動減塑
減塑成效並非單靠法規推動,而需社區每一分子共同實踐。無論選擇購買無塑包裝產品,抑或主動攜帶自用水樽、可重用餐具外出用餐,均為易於執行的日常習慣。有關部門及企業亦應持續完善回收及分類設施,加強宣傳教育,鼓勵飲食及零售業減用即棄塑膠。學校亦可將減塑內容納入課程及校園活動之中,培養學生自小明白減塑與健康的密切聯繫。
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減塑行動為促進公共健康與優化生活質素提供嶄新途徑。減少塑膠使用,不僅有助減低微塑膠對人體健康的積聚風險,也為自己及下一代創造更健康宜居的生活環境。欲令社區進步,選擇由每一個人開始,無論規模大小,亦能帶來長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