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都市人每天早出晚歸,工作壓力、學業競爭、家務雜事源源不絕,令人容易感到疲憊不堪。身邊不少朋友即使提早就寢,卻總覺疲倦甩不掉,晨早起床仍然渾身無力。「疲勞」這個現象,已成為都市人日常生活的常態。坊間常覺只是休息不足,其實背後可能隱藏着生活習慣不良、身體機能失調、飲食不均衡等問題。如果掉以輕心,不單影響工作學習,更會造成持續倦怠與情緒低落,甚至損害個人健康。
生理原因與作息影響
所謂身體疲勞,與生活作息、飲食、內分泌調節及身體狀態息息相關。長期缺乏睡眠、作息不穩定,容易令體內荷爾蒙分泌失調,影響身體自我修復的節奏。有些人飲食過於單一,缺乏蛋白質、鐵質或維他命B群,自然影響紅血球功能,令全身能量運作乏力。有慢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等,亦會帶來莫名的疲倦感。一般人多會將身體不適歸咎於過度勞累,忽略檢查及治療,最終只能惡性循環。

心理壓力與情緒困擾
長時間處於焦慮、壓力大或情緒波動的環境下,精神緊張亦會導致身心疲憊。現代工作節奏急促,家庭責任沉重,人際關係壓力難以纾解,不少人晚上翻來覆去輾轉難眠,逐漸積聚情緒壓力。當壓力持續,會令自律神經系統混亂,影響體內激素分泌,結果無論怎樣休息,精神仍然難以鬆弛,容易記憶力減退、煩躁或提不起勁,長遠影響身體健康。
生活作息習慣與現代科技影響
智能裝置、夜間燈光及電子產品盛行,導致不少人長時間被藍光影響,褪黑激素分泌減少,令睡眠質素降低。再加上現代人愛久坐室內,缺乏戶外日照及運動,令身體循環及新陳代謝減慢。習慣熬夜、進食不定時、缺乏規律體能活動者,更易產生持續倦怠、精神渙散等徵狀。學習調整個人生活秩序,乃打破長期疲勞的重要一環。
慢性疾病保健方法
慢性病患者常因長期服藥、病情反覆而加重倦怠,例如甲狀腺失調、紅血球數量不足、自體免疫疾病等,多以容易疲倦為主訴。部分長者或上班族因缺乏運動或長期姿勢不良導致血氣運行受阻,常感手腳冰冷、頭暈暈眩。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都關心血液循環不好如何改善:日常不妨多加進行溫和運動如散步、游泳,少坐多動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亦可按時做伸展操或腿部按摩,促進新陳代謝。飲食方面宜均衡攝取富含鐵質及維他命的食物,改善血液質素。遇有長者或慢性疾病患者情況持續未見改善,應盡早求醫找出病因。

自我調適策略與協助方法
疲勞如未能靠充足休息及良好生活習慣改善,可考慮尋求適度紓壓方式。部分人會選擇正念冥想、溫泉浴、簡單伸展等,幫助調節心情。有些人士近年熱衷體驗泰式全身按摩,以舒展筋骨、促進全身氣血流動為目標。泰式按摩運用不同部位進行按壓、拉伸及扭轉,有助放鬆緊張肌肉,釋放累積勞損,亦可暫時放下都市壓力,享受靜心時刻。不過,有慢性疾病或特殊健康狀況者,建議諮詢醫生意見後才作出選擇。無論採用哪一種方法,最重要是早察覺身心狀態變化,主動調整生活作息。如果情況持續未見好轉,切勿自我診斷,應尋求專業醫療及心理協助,讓自己從困乏與疲憊間慢慢回復元氣與活力。